名古屋大學始終以建校之初的「自由闊達」校風爲傳統,2000年制定的大學學術憲章中提出的兩個基本目標也是遵循這一傳統制定的——「透過創造性的研究活動追求真理,創造世界頂尖的知識成果」,以及「透過重視自主性的教育實務,培養富有邏輯思維和想像力、勇於探索和挑戰的知識人才」。
名古屋大學正門(照片:張璐琦提供)
▽誕生多位諾貝爾獎得主
進入21世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13位日本人中有6位與名古屋大學有關,可以說,這充分表明了名古屋大學的研究能力在「自由闊達」的校風下開花結果,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2020年4月1日,名古屋大學合併了同爲國立大學的岐阜大學,首次在日本成立「東海國立大學機構」。以前日本的《國立大學法人法》規定,一家法人只能營運一所國立大學。但2019年5月修訂了法律,一家法人旗下營運多所大學的「傘式」結構解禁,東海國立大學機構就是法律修訂後日本成立的第一家傘式營運機構。
擔任該機構負責人的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講述了自己的抱負:「計劃打造全新的國立大學,使之成爲未來可能會改變日本大學的原型之一。」
日本全國的國立大學根據重點推進的教育和研究内容分爲以下三種類型:(1)響應地區需求,在爲地方政府和企業做貢獻方面發揮核心作用的大學;(2)在優勢和特色領域推進世界一流教育研究的大學;(3)開展世界最高水平教育研究的大學。名古屋大學屬於第三種,岐阜大學屬於第一種。松尾校長表示:「現在是地方也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大學僅僅紮根於當地或只進行國際競爭是不夠的。所以計劃透過合併打造出貫通地方與世界的‘第四類大學’。」
豐田講堂
下面就根據名古屋大學官網上的校長致辭等來看一下該校的歷史和現狀。
近年來,名古屋大學一直在致力於國際化、男女共同參與和社會貢獻。關於國際化,着眼於以下三個視角。第一,從重視歐美的單一視角向雜異化視角轉變。日本所在的亞洲地區具備引領世界未來隊形變換的巨大潛力,日本必須與亞洲國家合作共存才有未來。名古屋大學面向包括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起動了很多專案。第二,促進雙向人才交流。目前名古屋大學的在校留學生總數約爲2600名,約佔全校學生總數(約16000名)的16%。另外,包括短期留學在内,該校學生在校期間到海外留學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透過積極推進這種雙向人才交流,既培養了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又構築了國際人才網路。第三,強化支撐國際化的英語教育。在透過各種語言課程爲日本學生提供支援的同時,還開設了1140個英語講座課程,全英語教學的課程也在不斷增加。
名古屋大學的校園祭「名大祭」
▽致力於男女共同參與
名古屋大學還積極致力於男女共同參與。無論是建立保育所還是引進小學生託管制度,名古屋大學在日本全國的國立大學中都處於領先地位。此外還擴大和支援女性研究人員的聘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優秀女性研究人員。女性教職員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事業,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
名古屋是日本製造業最爲集中的地區,名古屋大學作爲當地的核心大學,肩負着社會各界的厚望。該校認爲,地區貢獻與國際化並不衝突,兩者反而可以相互促進。名古屋大學與國家、地方政府、產業界、大學以及市民緊密協作,面向未來打造了充滿活力的地區,爲推進與世界的交流,開展了各種合作專案。
名古屋大學的歷史要追溯到明治初期的1871年(明治4年)名古屋縣(還有一種說法是名古屋藩)成立的臨時醫院和臨時學校。之後幾經波折,於1881年更名爲愛知醫學校、1903年又更名爲愛知縣立醫學專門學校、1920年更名爲縣立愛知醫科大學。
在都會名古屋設立綜合大學是當地人一直以來的願望,他們堅持不懈地強調這種必要性,1931年,隨着愛知醫科大學被移交給政府管理,終於創辦了名古屋醫科大學,併爲1939年創辦名古屋帝國大學鋪平了道路。據說鉅額的建校費用全部由愛知縣的捐款承擔。
名古屋帝國大學建校之初只有醫學部和理工學部兩個學部,1942年,理工學部拆分爲理學部和工學部,翌年又成立了航空醫學研究所。但隨後戰爭:升級,大學在名古屋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直至1945年年日本戰敗。
在戰後的民主化和重建程序中,名古屋帝國大學於1946年廢除航空醫學研究所,成立了環境醫學研究所。1947年更名爲名古屋大學,1948年設立文學部和法經學部,成爲一所名副其實的綜合大學。
另外,在1949年實施的學制改革中,名古屋大學作爲新制大學重新起航。當時擁有文學部、教育學部、法經學部、理學部、醫學部、工學部,以及環境醫學研究所和空電研究所(現在的太陽地球環境研究所),同時還吸收合併了第八高等學校、名古屋經濟專門學校(原名古屋高等商業學校)和岡崎高等師範學校等。第二年將法經學部拆分爲法學部和經濟學部,並於1951年設置了農學部。然後又在1953年設立新制大學院(即研究生院),1955年設立醫學和農學兩個研究科,至此,全校所有學部都設置了研究生院。
名古屋大學附屬醫院
▽設施集中到東山校區
儘管戰後面臨着局勢混亂、物資匱乏、財政緊張等困難,但名古屋大學的教職員、學生和畢業生通力合作,努力從戰爭的災難中重建,並將分散在各地的學部設施集中到東山。此外還在民間慈善組織的支援下接連建設了正式的講堂和圖書館。1960年,豐田講堂竣工,成爲名古屋大學的象徵,1964年又建設了古川圖書館(現在的古川紀念館),隨後還相繼成立了電漿研究所和水圈化學研究所等教育研究組織。
名古屋大學東山校區
1990年代以後接連設置了沒有相應的本科學部的大學院獨立研究科。此外還分別設置了國際開發研究科(1991年)、人類情報學研究科(1992年)、多元數理科學研究科(1995年)、國際語言文化研究科(1998年)、環境學研究科(2001年)以及情報科學研究科(2003年)。
另外,既有學部也隨着推行大學院重點化,改組爲以大學院爲中心的組織。在學部的教育體制方面,1993年廢除了教養部,翌年引進4年一貫制教育。同年還設立了第9個學部——情報文化學部。
2004年,名古屋大學與日本其他國立大學一樣,作爲國立大學法人名古屋大學邁向新的階段,之後設立生態烏托邦科學研究所(2005年),後又將該研究所改組爲未來材料與系統研究所,並新設宇宙地球環境研究所。
名古屋大學目前有9個學部(文學部、教育學部、法學部、經濟學部、情報學部、理學部、醫學部、工學部、農學部)、14個研究科(除9個學部的研究科外,還有國際開發研究科、多元數理科學研究科、環境學研究科和新藥科學研究科等)、3個附屬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所、未來材料與系統研究所、宇宙地球環境研究所),以及3所全國共同利用設施等。擁有教職員近4千名,本科生9600名,研究生6200名(其中包括2640名外國留學生)。
名古屋大學共有鶴舞、大幸和東山三個校區,但前兩個校區内主要是附屬醫院和醫療護理相關的設施及學部,其他學部和大學院等全部集中在名古屋市東部的東山校區。
與名古屋大學有關的諾貝爾獎得主如下:
獲獎年度與獎項 | 獲獎者 | 獲獎成果 | 學位及職務 |
2001年化學獎 | 野依 良治 | 基於手性觸媒的不對稱氫化反應 | 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CRDS中心主任 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
2008年化學獎 | 下村 脩 (2018年10月去世) |
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與開發 |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 |
2008年物理可用能學獎 | 小林 誠 | 預言自然界至少存在三代以上夸克,發現了對稱破缺的起源 |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日本學術振興會理事 學術系統研究中心所長 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
益川 敏英 | 同上 |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名古屋大學素粒子宇宙起源研究機構名譽機構長 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
|
2014年物理可用能學獎 | 赤崎 勇 | 發明可作爲節能白色光源的高輝度藍色發光二極體 | 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 名城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 名城大學終身教授 |
天野 浩 | 同上 | 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 名古屋大學未來電子整合研究中心長 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
日文:瀧川 進
照片無特別註明均取自名古屋大學FaceBook官網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